姓氏起源

窦姓历史起源

姓氏溯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

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赐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

窦出自夏王朝帝君太康之妃子后缗的避难之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风俗通》和《尚友录》等所载,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

窦姓

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是大禹的玄孙,是太康的侄孙。

太康失位后,经过了羿、寒淖的篡位时期后,由其弟中康(仲康)继位;中康逝世后,其子帝相继位;到帝相逝世后,由少康继位。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

源流二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氐族库狄宥连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在史籍《魏志》中,记载有库狄宥连部,其实就是氐族的一支比较强大的部落。在晋朝末期,库狄宥连部的首领以所居之地“屋窦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乡)为姓氏,称窦羽泥,族人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窦羽泥后来率部与北魏政权抗衡,最终败北,整个部族被吞并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渐融合于鲜卑族。

在窦羽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汉化姓氏者,称窦羽氏,后在北周时期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权势集团。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窦公,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战国时期,魏国有中大夫窦公,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窦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周穆王赐皇后氏族为窦氏,参考文献《穆天子传奇》。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北朝胡姓考》等的记载:

⑴.鲜卑族没鹿回部,其首领在汉朝时期被称作拔列兰氏,到晋朝后期被称为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纥豆陵氏被改赐为汉姓窦氏,其后裔子孙皆称窦氏,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⑵.鲜卑族娄提部,以首领名字为部称,后成为娄提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乌扎喇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吉林敦化西北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东海女真卦尔察部、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女真族、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冠汉姓为窦氏、吴氏、乌氏、武氏等。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元、明朝时期女真卦尔察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在东海女真卦尔察部中,有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扎喇氏族人中有一著名的乌扎喇·多罗岱,为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萨哈连乌喇(今黑龙江窦文村)。在明崇祯十五年(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乌扎喇·多罗岱在跟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征攻明朝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时阵亡,清太宗追赠其为骑都尉,并令其侄乌扎喇·萨赖袭其职,后亦阵亡,再赠一等轻车都尉。在乌扎喇·多罗岱阵亡后,其后裔族人中有以其故居地为姓氏者,称窦氏,在满清一朝中属于较早即以汉姓为姓氏的家族。

窦姓得姓始祖

少康、窦公、窦羽泥、乌扎喇·多罗岱。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窦姓迁徙分布

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约四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9%左右。窦(Dòu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如今,窦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省为多,约占全国窦氏人口的20%左右。

徙分布,聚集地

宋朝时期,窦姓大约有1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当时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这三省窦姓大约占了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河南等地。河北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47%。全国的窦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时期,窦姓人口大约有5万5千,人数急剧减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山东为窦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窦姓人口的35%。全国窦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山西,这三省大约占全国窦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窦姓人口主要倾向是由北向东南地区迁移。

在苏鲁中部、安徽东段、天津、河北东部和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大部、黑龙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云桂大部,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居住了大约56%的窦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中东和中西、辽吉东部、山西北部、陕西中部、川渝大部、云南西部、贵州中部、广西北部、广东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苏南北两端、山东西部和东段,窦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居住了大约35%的窦姓人群。

历史网(www.76380.cn)

袁游全集 民族简史 历史地图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