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网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宋太祖赵匡胤

书简网 - www.76380.cn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赵匡胤》

《王立群读宋史》以北宋都城汴京为中心,以北宋帝王为经,以北宋军国大事为纬,将 北宋著名的文人、武将穿插交织其中,在北宋一派盛世繁华的文化背景中,力图再现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68年的真实图景。《宋太祖》秉承王立群一贯的个人讲史风格,在吸收宋史专家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中提要钩玄,以通俗易读、条分缕析的方式呈现给听众、 读者。《宋太祖》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俗的语言形式,带您重温一段被曲解的历史,正视一个“被委屈”的帝王。(宋太祖赵匡胤大事年表主题曲  分级介绍

书简网 - www.76380.cn

01.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梦醒:黄袍加身/回京:禅位登基/寻常:又不寻常

02. 皇业肇基

皇业肇基 发迹前的经历很雷人/人生难得的是机遇/历史从这里开始/机遇一再光顾就是奇迹

03. 关键先生

关键先生 先试试刀/初征南唐/再征南唐/三征南唐

04. 木牌蹊跷

蹊跷的木牌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出师未竟身先死/蹊跷费解的木牌

05. 世宗托孤

书简网 - www.76380.cn

世宗托孤 一石四鸟/ 顾命大臣/ 谁来管枪/ 危险变成了现实

06. 疑窦丛生

疑窦丛生 可以有,但其实真没有 兵力部署很可疑 谣言的力量也很强大 该醉酒时就醉酒 道具早就准备好了 赵家的妇女都知道 该杀的还得杀我的心思你别猜

07. 百炼成真

百炼成“真” 赵匡胤说:不关我的事啊,是他们逼我的 赵光义说:我哥当皇帝这么大的事,还能少了我赵恒说:必须按照我爹的意思重修我大伯的实录 赵普说:是,我作证,也有我的份儿 掩饰、粉饰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08. 开国大事

开国大事 封个称号不算什么 一朝天子两朝臣一个都不能少 仪式的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

09. 玩火自焚

玩火自焚 挑战者有挑战者的逻辑 总要有人跳出来 初次交手亮亮牌 李筠很傻很天真 老赵很精很老到 万事有因必有果 杀鸡儆猴猴明白

10. 请君入彀

请君入彀 “黑大王”李重进 热脸蹭个冷屁股 别无选择只能反 大棒还加胡萝卜 我真是被逼的

11.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最近比较烦 这是真的吗 这不是真的吗 吃顿饭就能解决问题吗 影响,那是相当大

12. 煞费苦心

煞费苦心 过河一定要拆桥 一个留任者的遭遇 几个替代者的“杯具”

13. 集权集权

集权集权 先收兵权再缴财权 三收行政权 终收司法权 一把椅子有文章

14. 雪夜定策

雪夜定策 南,还是北?这是个问题 先南后北,还是个问题 换一种思路

15.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 湖南最后一位大佬死了 荆南高家的生存哲学 就是借个道呗请神容易送神难

16. 锦城烟雨

锦城烟雨 开国君主不是蒙的 继任者也不是吃素的 孟昶其实真有两把刷子

17. 兵发两川

兵发两川 这个理由足够了 准备好了就开工 灭蜀双响炮别打了,我投降

18. 平定蜀乱

平定蜀乱 经是好经,可碰上了歪嘴和尚 既争功又吃醋 摁下葫芦瓢起来 打酱油的当了大哥 改弦更张平蜀乱

19. 孟昶之死

孟昶之死 赵匡胤的表现很大度 孟昶好像是病死的 据说是为了一个女人 战争让女人走开

20. 平蜀总结

平蜀总结 秋后算账为朕立法 曹彬是个好干部

21. 百官读书

百官读书 一面铜镜引发的事件 赵普的转变 从“长枪大剑”到“毛锥子” 文武兼长才是我的理想

22. 可乘之机

可乘之机 北汉的刘钧死了 即位的刘继恩也死了

23. 挥师河东

挥师河东 计划没有变化快 没捞到便宜 水淹太原 历史的细节

24. 巫宦之国

巫宦之国 又一个自己造字的国主 老鼠钻牛角,越走路越窄 集大成的国主

25. 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 急着上桌摧枯拉朽 声东击西 东进·南下·收工

26. 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 机会来了,躲都躲不过 空有当年旧烟月 芙蓉城上哭蛾眉 记得当时月朦胧 两心融、一心共

27. 进退失据

进退失据 迁都洪州 与时俱退 跋前疐后 我不惹你,你别打我

28. 万事俱备

万事俱备 巧使反间计 交聘契丹 命中就缺“水” 还差一张图 就少一座桥 李煜说了“不”

29. 六路并进

六路并进 一一二一部署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宋太祖应该给他发锦旗 我没工夫和你耍嘴皮子

30. 李煜进京

李煜进京 最后的通牒 曹彬装病 李煜真降 江南江北

31. 迁都之争

迁都之争 南方收官迁都事件的始末 洛阳和开封 迁都背后的隐情

32. 斧声烛影

斧声烛影 两个版本 密布疑云 头号嫌疑人赵光义 好像是用毒药毒死的 还有可能是病死的

33. 非常事件

非常事件 异乎寻常的行为 宗室内部的清算

34. 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 金匮之盟据说这是赵普一手炮制的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有遗诏,太宗就没有弑兄的动机了吗

35. 太祖誓约

太祖誓约 神秘的誓碑 有人说这是子虚乌有 事实胜于推测 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36. 反贪倡廉

反贪倡廉 宋初的贪赃现状 颇用重典与忠厚开国 惩贪、倡廉,一个都不能少

37. 为国守财

为国守财 寒酸的皇帝 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是我不想显摆,是太多的地方需要钱财

38. 双面胶皇帝

双面胶皇帝 特权阶层的特权 双面胶皇帝的双面 富之以财,责其大行

39. 千里送京娘

千里送京娘 故事的详情是这样的 赵匡胤的形象很崇高 赵匡胤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动心 真假参半

40. 任人评说

任人评说 不乏批评的声音 宋代真的积贫积弱吗 其实与宋太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分级介绍:

宋太祖01:陈桥兵变

公元907年,矗立两百多年之久的大唐帝国,轰然倒塌,一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直到一个新的平衡建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时代。在北方的广袤地区,各个割剧政权相互混战。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十个较小的割剧政权,这一混乱的时期,史称五代十国。五十多年后,在各个割剧政权各自为政,不断更替的时候,公元960年,在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后周的都城,一个巨大的军事政变正在悄悄酝酿。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场政变日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大宋王朝。

宋太祖02:皇业肇基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宋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一位传奇的帝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这一个个传奇的词汇,与他紧密相连。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帝王来说,他的一生,只有放置在五代末期,那个大背景下诉说,才能充分展现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也才能看清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赵匡胤的历史价值。

宋太祖03:关键先生

通过高平之战,赵匡胤奠定了,他在后周军队中的地位,受到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于是把整军的重任,交给了赵匡胤。周世宗柴荣,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代明君。高平之战后,他开始实施统一天下的宏伟构想。当时天下纷乱,从哪里下手才能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呢?此时后周的四境,北有北汉、契丹,西南有后蜀,南有南唐等国。周世宗柴荣将目光,盯上了当时最为富庶的南唐。那么,后周对南唐的征伐结果如何呢?在征南唐的过程中,赵匡胤又立下了哪些奇功呢?

宋太祖04:木牌蹊跷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三次亲征,周世宗取得了统一战争的首战胜利,占领南唐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的土地,后周的经济实力由此大大增强。后周显德六年(958年),周世宗柴荣带着征伐南唐的累累硕果,满心欢喜地回到了都城大梁,后周对南唐三年多的持续攻伐,暂时告一段落。按照周世宗统一天下的计划,下一步就要发兵长江以南,但是回到开封以后,周世宗突然改变了计划,不打长江以南的土地了,而要北征打契丹,这是为什么呢?周世宗为什么会突然北征呢?  二月,周世宗北征途中发生一件令人备感蹊跷的事件,这件事对赵匡胤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个什么事件?

宋太祖05:世宗托孤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皇帝周世宗,可以说是一个有雄心大志的皇帝,他一心想统一天下,南征北伐。然后,天不假年,英雄早逝,就在北伐途中,39岁的周世宗因病去世,后周的政权交给了一个七岁的孩子来掌管。为了后周政权的延续,周世宗临终前曾精心安排,让赵匡胤等人作为托孤大臣,辅佐七岁的周恭帝。然而,第二年,赵匡胤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那么,周世宗临终前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他的精心安排,不到一年就被赵匡胤打破了呢?

宋太祖06:疑窦丛生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在病重之中仓促安排了后事,规划了后周未来的天下,给他年仅7岁的儿子安排了一个三方辅政的格局,然后无奈地走了。在这个辅政格局中,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掌管军事大权,第二年的正月初四,陈桥兵变,赵匡胤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就变成了大宋的开国之君。令人费解是,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到底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还是他准备充分,自编自演了这部贺岁大剧呢?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史书里都再三声称,他是稀里糊涂地当上皇帝的。但是,这次兵变却疑窦丛生,它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准备周密的闹剧。

宋太祖07:百炼成真

根据史书记载,在陈桥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面对后周的宰相王溥、范质等人,赵匡胤是痛哭流涕表现出一副很无辜、很无奈的样子,一再哭诉自己不是有意谋反,只是被逼无奈。不管赵匡胤怎么掩饰,还是露出了马脚。历史学家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揭示了陈桥兵变的历史真相。那就是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及其集团蓄谋已久的一次改朝换代的军事政变。陈桥驿站上呼号拥戴的士兵和将领们,不过是供赵匡胤驱使的一群傀儡。真正的操纵者指使者,正是赵匡胤本人。那么既然是这样,陈桥兵变的真相,与史书的记载,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这一切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宋太祖08:开国大事

公元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王朝的分水岭。这一年,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顺利地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定国号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后周的显德七年,成了大宋的建隆元年,建隆的意思就是建立一个兴旺发达的王朝,赵匡胤不希望自己的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但是,对于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百事待兴,有很多问题摆在赵匡胤的面前,他将如何处理呢?

宋太祖09:玩火自焚

由于政权的来路不正,赵匡胤怀柔一切可以怀柔的力量,以保证大宋王朝的稳定运转。但是,赵匡胤的怀柔政策,不可能在全国所有的角落,都畅通无阻。就在赵匡胤登基称帝三个多月后,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节度使,终于打破了观望,首先跳了出来,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赵匡胤遇到了他建国以来,第一次反对中央政府的起兵。那么,最先失去耐心的这个人是谁,他有能力对新建的大宋政权造成威胁吗?

宋太祖10:请君入毂

赵匡胤虽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但是当时后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都处在观望之中。其中心怀异志的不少,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造反,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赵匡胤部署得当,李筠的造反,很快被镇压下来。而与李筠同时,还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还派遣自己的心腹,秘密联合李筠,意欲对大宋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但是与李筠不同的是,李筠是主动站出来挑战大宋王朝的,这个人的起兵,有点被赵匡胤逼迫的意味。那么,这个人是谁,他与赵匡胤之间发生了什么?

宋太祖11: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先后顺利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二李叛乱,给心怀二志的地方节度使,以极大震撼。于是,他们纷纷转向,努力表示对新朝的热情与拥护,这是赵匡胤最愿意看到的。但是,他真正担心的,还不完全是地方节度使的图谋不轨。因为藩镇暂时还没有足以颠覆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赵氏之忧不在藩镇,而在“萧墙之内”。对于一个依靠禁军实力,而走向大宋最高权力宝座的人,赵匡胤深知禁军的力量,而且他的成功也给手下人树立了一个典范,难保他们不会有一天,也学习一下黄袍加身,所以说这才是赵匡胤内心深处最担忧的。但是现在统率禁军的将领,都是和他出生入死拥立他走向皇位的兄弟。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不伤和气、不激化矛盾,又能成功地解除他们的兵权,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呢?  “杯酒释兵权”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杜撰的,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杯酒释兵权是否真有其事?

宋太祖12:煞费苦心

禁军就是北宋的正规军,主要用途是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当年赵匡胤就是官拜五代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的,所以在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七月,通过“杯酒释兵权”,于酒酣耳热之际,在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将威胁皇帝宝座的潜在可能,化解于无形之中。但是大宋的中央禁军依然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宿将们都退居二线了,而禁军还必须有将领来统率,那么究竟应该任命谁来统管大宋的中央禁军呢?怎样调整禁军将领的格局,才不会产生新的威胁呢?

宋太祖13:集权集权

建隆二年七月,赵匡胤通过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宿降掌控军队的大权,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任命新的禁军将领,将禁军的军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有效防范了黄袍加身的重演。所以说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个信号,表明赵匡胤在称帝以后,他要在他的大宋王朝实行一种集权统治,要把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然后,此时的赵匡胤,还面对着两大难题,一是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还没有触及;二是大权在握的宰相问题,也没有解决。那么,赵匡胤会如何处理这两个关乎中央集权的大问题呢?

宋太祖14:雪夜定策

在宋高祖赵匡胤加强禁军、削弱藩镇、集权中央的过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这件事从周世宗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但随着周世宗的离世,与大宋王朝新建之后百废待兴,而暂时搁浅,这件大事就是统一天下。周世宗在位时,领土虽然已有扩大,但大宋建国初期,领土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长江以南;荆南(南平)、湖南(武平)、南唐、南汉、吴越、漳泉,仍旧割据一方。另外,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西夏,那么面对四周林立的割据政权,应该采取怎样的步骤,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呢?究竟是应该先讨伐南方,还是先平复北地呢?

宋太祖15:一箭双雕

虽然坐上皇帝的宝座,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但赵匡胤依然忧心忡忡,因为大宋王朝的周边,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他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络,成为赵匡胤统一天下的一道道障碍。然而,机遇总是眷顾有充分准备的人,就在赵匡胤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之后,来自湖南和湖北两地的两封求援信接连送到了他的案头,这让赵匡胤喜出望外,也让他立即有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那么,是谁给大宋开国皇帝发来了求援信?赵匡胤的完美计划,又是什么呢?而这个计划,究竟能不能顺利实施呢?

宋太祖16:锦城烟雨

赵匡胤一箭双雕,不但灭掉了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还在南方两个政权南唐、后蜀之间,插入了一把尖刀,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只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后蜀因群山环抱、易守难攻、物产丰富、繁华安逸,不愧为“天府之国”,其都城成都,自古就有“锦城”这称,而下一步,赵匡胤的目的正是灭掉后蜀。那么,后蜀为什么会成为大宋王朝统一的主要目标?后蜀皇帝孟昶,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什么很多史书上都说孟昶是一个昏君呢?

宋太祖17:兵发两川

通过前边的节目我们知道,赵匡胤在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时候,两封求援信的到达,让他喜出望外,他一箭双雕,顺利灭掉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完成了南下征战的第一步。就在赵匡胤将目光锁定后蜀,等待出手机会的时候,又是一封信的到来,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他再次等来了人生的好机会,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写信的主谋又是什么样的人?后蜀皇帝孟昶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宋太祖18:平定蜀乱

后蜀的投降,让赵匡胤统一天下的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马上发布命令,要求在后蜀的官员,稳定社会秩序、优抚黎民百姓、安抚所有官员、赦免作乱群盗,以巩固平定后蜀的成果。但赵匡胤万万没有想到,只用了六十六天就平定的后蜀,随即却发生了重大的叛乱,并且一乱就是两年。那么,这场叛乱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最终又是怎样平复的?大宋军队的将军们,又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宋太祖19:孟昶之死

公元965年,赵匡胤派兵平定后蜀,后蜀皇帝孟昶响应赵匡胤的号召,千里迢迢奔赴京都。宋太祖赵匡胤以开阔的胸怀,热情接纳了远道而来的亡国之君孟昶及其随行,孟昶得到了一个亡国之君所能得到的最高礼遇和最高封赏。如不出意外,孟昶将会乐不思蜀,在京都了却余生。然而,令人倍感蹊跷的是孟昶到达京城,不到一个月,就突然死去了,时年四十七岁,而史书上的记载,只有短短的三个字,孟昶卒。孟昶之死,成为一个历史疑团。那么,孟昶之死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个事件的背后,赵匡胤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赵匡胤真的像野史所说是为了花蕊夫人而将孟昶杀害的吗?

宋太祖20:平蜀总结

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骁勇善战的王全斌带领五万将士,巧打强攻,只用了六十六天的时间,就消灭了建国四十年,拥有二十万军队的后蜀,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王全斌为之后扫灭南汉、南唐、北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大宋王朝统一中国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意想不到的是,刚刚平定的蜀地,突然间风云突变,发生了叛乱,王全斌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平定叛乱。那么,远在千里之遥的赵匡胤,究竟是如何掌握前线平蜀将士的一举一动呢?对于大宋平蜀将领的功过得失,赵匡胤又是如何赏罚的呢?

宋太祖21:百官读书

公元966年,刚刚建立不久的大宋,虽然平定了南方的荆南、湖南、后蜀等割剧势力,但是周围的形势,并不乐观。北有辽国、北汉,南有南唐、南汉等政权,虎视眈眈。大宋虽然和这些割据势力,没有大的战争,但是小摩擦不断。赵匡胤的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推进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尽早结束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是赵匡胤一生的追求。然而一个意外的事件,却让赵匡胤突然关注起读书来,他号召官员们好好读书,朝中很快掀起了读书的高潮。那么,赵匡胤号召官员读书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赵匡胤号召官员读书,难道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发端吗?

宋太祖22:可乘之机

按照大宋建国初期制定的先平定南方,再收复北方的统一方针,在接连平定荆南、湖南、后蜀之后,宋朝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汉了。然而时局的发展,永远难以准确判断。公元968年,北汉内部的一个突变,最终给了大宋收复北汉的一个天赐良机。宋太祖赵匡胤毅然决定停止统一南方的步伐,调转大军,挥师北上,征讨北汉。那么,北汉政权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宋太祖23:挥师河东

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堪称一穷二白。为了生存,北汉只得低声下气,依附于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摄于辽国强大的实力,大宋也不敢对北汉轻举妄动。公元968年,北汉国君刘钧忧虑而死,北汉和辽国的关系,也若即若离。这让敏锐的赵匡胤,抓住了统一北汉的良机,他果断调整,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调转大军直取北汉。那么,大宋究竟准备好了,收复北汉之战了吗?最终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宋太祖24:巫宦之国

大宋北征北汉受挫,赵匡胤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利,裹足不前,而是很快把目光又盯向了南方的残余割据势力。南唐多年以来占据富庶之地,国力之强大,是其他小国不可比拟的,所以赵匡胤把统一之剑指向了实力较弱的南汉。  南汉政权是唐末刘隐创立的,他趁中原战乱不休,谋得岭南节度使之职,后独立为王。刘隐称王没几天,就一命呜呼。公元917年,刘隐的弟弟刘龑继位,自立为帝,定都广州,国号“大汉”,史称南汉。由于天高皇帝远,中原政权鞭长莫及,南汉也顺利地立国数十年。据《宋史》记载,大宋之所以攻打南汉,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匡胤了解到了南汉皇帝令人瞠目结舌的奢华和暴政,可想而知,那里的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地水深火热。赵匡胤在连连叹息之余,决定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那么,赵匡胤是不是刻意在搜寻攻打南汉的理由呢?南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政权?

宋太祖25:势如破竹

公元970年,在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大业,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南唐的国主李煜给南汉的国主刘鋹写了一封信,劝刘鋹向大宋称臣纳贡。南汉国主刘鋹回信拒绝,李煜把回信转交给了,大宋的皇帝赵匡胤。赵匡胤于是兵发岭南,要灭了南汉。那么南唐国主李煜为什么要写这封信?赵匡胤派兵能够顺利灭了南汉吗?

宋太祖26:风花雪月

赵匡胤灭了南汉以后,他并没有停止统一天下的步伐。而是把目标对准了下一个国家,这就是南唐。而当时的南唐国主,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名的词人李煜。那么,这样一个以写词著称的人,他是怎样当上南唐国主的?在赵匡胤兵临城下之前,在南唐的金陵城中,李煜又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宋太祖27:进退失据

南唐国主李煜继位的时候,南唐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李煜虽然想保住南唐国主的地位,但南唐国力却日益衰落,这其实和李煜的父亲李璟有很大的关系。李璟在位的时候,他的一些错误做法,加速了南唐衰落的过程。那么,李璟做错了什么呢?而李煜上台后,面对南唐的衰落和大宋的强势,他又采取了什么做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

宋太祖28:万事俱备

当南唐国主李煜在和他宠爱的大周后、小周后,风花雪月的时候,当他在竭尽所能、委曲求全地向大宋不断进贡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大宋的子民,自己的国家也成了大宋的领土。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早已打定主意要消灭南唐,所以不管李煜做了什么,赵匡胤都在有条不紊地做着消灭南唐的准备。那么在派兵出征之前,赵匡胤都做了哪些准备?

宋太祖29:六路并进

在宋太祖统一的道路上,他一贯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礼后兵、恩威并用的策略。因此,在大宋对南唐用兵准备妥当之后的开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仍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前往金陵,动员南唐国主李煜,主动入朝,然而对大宋王朝一向委曲求全的李煜,在手下的蛊惑下,这次却对宋太祖断然说“不”。倔强不朝的李煜,解决了大宋万事俱备,只差借口的问题。于是,在开宝七年九月,宋太祖发兵十数万,战船数千只,正式征伐南唐,李煜可以对宋太祖说“不”,但是他有说“不”的能力吗?江南能否抵挡,大宋军队的多路进军呢?

宋太祖30:李煜进京

公元975年,也就是开宝八年的春天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军队持续围困金陵长达九个月。就在向大宋派遣使者,请求退兵、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士气低落、城中居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大宋战前总司令曹彬给予最后通牒,南唐国主李煜,仍然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于是十一月二十七日,最后期限一到,大宋立刻对金陵发起全面进攻,金陵顿时失陷,李煜率领众臣,奉表纳降,仓皇辞庙,南唐灭亡。次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开封,开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那么,李煜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之下,为什么迟迟不肯归顺呢?他入京以后,宋太祖又是怎样安置他的呢?

宋太祖31:迁都之争

公元976年,随着南唐的投降,赵匡胤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这样江南只剩下了两个政权了。如果赵匡胤立即出兵,一鼓作气,拿掉这两上政权,统一全国就指日可待。但是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解决,那就是迁都。北宋是承五代后周而来,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不但全盘接受了后周的文武官员,还接受了后周的都城开封,他是在后周都城开封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宋王朝。从当时条件看,大宋定都开封是得天时地利人和,有经济和水路交通的便利。为什么十六年后赵匡胤会有迁都的想法呢?有人认为这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有关,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匡胤迁都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宋太祖32:斧声烛影

开宝九年,也就是赵匡胤在位的第十六个年头,赵匡胤巡幸洛阳,打算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但是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迁都计划泡汤,赵匡胤又回到了开封城。然而半年之后,赵匡胤在汴京开封,突然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帝位,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人们不禁要问,赵匡胤是怎么死的?赵匡胤死后,为什么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呢?

宋太祖33:非常事件

公元976年十月,大宋的第一任皇帝赵匡胤,神秘地死了。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是被蓄意谋杀,还是因病猝死,史书上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留下“斧声烛影”,影影绰绰的记载。赵匡胤死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则成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顺利地坐上了,大宋王朝的头把交椅。这样,人们不免对赵光义产生怀疑,赵光义是否谋害了他的哥哥,赵光义在他哥哥去世之前,都做了什么?

宋太祖34:匪夷所思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非议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公元976年,赵光义还是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一上台,就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和他哥哥的死撇清关系;第二个要解决的,就是他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就在赵光义处理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金匮预盟。这个金匮预盟的出笼,对赵光义撇清关系解决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大有帮助。那么,金匮预盟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宋太祖35:太祖誓约

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与五代时期其他帝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从不轻视读书人,并在士大夫的帮助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以有人说,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这让后来的读书人,对此津津乐道,无比羡慕。那么,宋代的读书人,为什么受到如此的礼遇?据说,这来自于大宋开国之君,宋太祖秘密立下的一个誓碑,是它提高了读书人的待遇。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太祖誓碑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认为这是大宋的继任者,又一次精心编造的一个故事。那么,到底有没有太祖誓碑这档子事呢?如果有,这个誓碑的内容是什么?它和文人地位的提高有什么关系呢?

宋太祖36:反贪倡廉

宋太祖赵匡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纵使一百个文臣,个个都是贪官,也比不上一个武将的危害大。赵匡胤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武将能对政权造成直接颠覆性威胁,所以从赵匡胤开始重用文人,抑制武将的势力;另一层意思是说,在赵匡胤心目当中,文官违法乱纪的极致,就是贪污,所以赵匡胤才拿这一点来与武将比较,抛开第一层意思,官吏贪赃也是赵匡胤极为重视的。既然极为重视,那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防范和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呢?他又是如何引导提倡大宋官吏廉洁奉公的呢?

宋太祖37:为国守财

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勤俭节约的帝王不多,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就更少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履行勤俭节约的帝王典范。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中走来,亲眼目睹了帝王的奢靡、吏治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采取各种措施反贪倡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赵匡胤不贪恋帝王生活的奢糜,要求大宋的官员廉洁从政,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些,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的?

宋太祖38:双面胶皇帝

从五代十国的战乱中走出来,赵匡胤深知,五代时期帝王的奢靡和官吏的贪腐,为了建立一个长久的王朝,赵匡胤提倡俭朴的生活,便在衣食住行诸多方面,都厉行节俭、率先垂范,为大宋王朝的各级官吏,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与此同时,他对大宋官吏的贪污腐败和违法乱纪,也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手段,这对大宋的政治澄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对于一类人,赵匡胤却法外开恩,不仅给他们特权,而且纵容他们,甚至姑息他们的不法行为,这就与太祖的澄清吏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些是什么人呢?赵匡胤为什么对他们如此纵容呢?

宋太祖39:千里送京娘

在赵匡胤身上,发生过很多传奇的故事,诸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等。与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在赵匡胤身上,还有一个英雄救美人的故事,那就是“千里送京娘”。这个故事从宋朝产生开始,历经明清、直至今日,被各种文艺形式不断地演义,家喻户晓。在民间,一提起宋太祖赵匡胤,十有八九会与赵京娘联系起来。那么,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详情是怎样的呢?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是曾经的真实,还是后人的演义?

宋太祖40:任人评说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评价,明末清初,一个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可以称之为治世的有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建隆之治。建隆之治就是赵匡胤开创的,但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赵匡胤造成了大宋的积贫积弱,他是华夏下向衰弱的第一罪人。对于同一个人,评价的分歧,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到底该给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呢?

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主题曲【无言】

作词:王立群
作曲:极 泷
演唱:极 泷

烽火燃,五十年,
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
杯酒之间销兵权。
南征北守定宏图,

玉斧一挥指大渡。
十四万人齐解甲,
金陵王气黯然去。

还一个,
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怀仁厚,复江南,
满腔热血图幽燕。

谁料想,
烛影摇,斧声乱,
壮志未竟人已远。

人已远,回首看,
回首看你身后的江山。

纷扰扰剑影刀光寒,
韶华成殇笙歌散。
你默默无言

无言

腾飞五千年全集 袁游全集 中国历史事件 历史碎片